作者:湯瑪士.李寇納(Thomas Lickona) 本文來源:豐盛品格培訓網 有沒有可能在性教育裡應用品格教育的原則-那些強調是非對錯的確存在的原則,以及學校與家長均有責任共同教導的原則?特別在國高中階段,品格教育若沒有幫助他們在性方面建立道德判斷標準,那麼品格教育就與年輕人的最深層需要無關。而且家庭與學校若不能聯合對抗目前高度情慾化的媒體文化,我們無疑是把我們的孩子丟入狼群中。 與家長建立夥伴關係的步驟 學校該如何與家長建立夥伴關係,好在性這個領域,共同教導孩子品格特質-真誠的尊重、真實的責任感以及自制?以下有十一個方法: 1. 敲響警鐘 一封校長所撰寫的家長信,是提醒家長留意孩子正處於在性方面有害的惡劣環境的方式。如果是我來寫這類的信,我會把 2000年 4月 2日紐約時報(New York Times)所刊載的文章〈青少年的性愛越來越年輕化(The Face of Teenage Sex Grows Younger)〉放入其中。 2. 提供歷史觀點 在歷史當中,社會總是將在性上有自我節制視為好品格的標誌,他們知道沒有規範的性是會摧毀自己與他人的。然而,在性上有節制的理想卻在六○年代的性革命當中被一掃而空。該革命推崇人應該要能在婚姻的束縛之外自由地享受性愛,不需有承諾、甚至不需有愛。 性革命號稱會使人更快樂,但四十多年後,很顯然地,我們的社會正承受因性道德崩壞所引發的苦痛後果:性濫交、性成癮、強姦及其他形式的性剝削、青少女懷孕、未婚生子、在已開發世界裡的最高青少女墮胎比例、性傳染病的爆發、與過早性行為相關的情緒及行為問題、在學校及工作場合普遍常見的性騷擾、巨大且正成長中的情色影片產業、孩童的性虐待、性侵犯案件增加、越來越多的不忠狀況、婚姻關係的薄弱、性的美好及尊嚴的貶低、孩童的純真及品格的腐壞。 3. 分享好消息 家長需要知道即便光景黯淡,還是有盼望的。在性文化的某部分顯然越來越惡化的同時,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性上節制。身為家長,我們需要向孩子指出正面的趨勢:在中學裡,保有貞節之身的人還是佔多數;中學男孩當中表示曾有過性經驗的比例,已經比九○年代少10% 以上;根據調查顯示,有六成的美國青少年表示學校應該要教導在婚姻之外禁慾。 4. 鼓勵家長與孩子談論性
研究顯示當父母鼓勵孩子守身等候時,孩子就會延緩發生性行為的時間。理想狀況,這類的對話應該從年幼時候就要開始。有些有用的資源:安德魯.安德里(Andrew Andry)與史蒂芬.史蓋普(Steven Schepp)溫柔且雅緻的著作《寶寶是如何做出來的(How Babies Are Made)》,以及賴瑞.克里斯坦森(Larry Christenson)所著《創造寶寶的美妙方法(The Wonderful Way Babies Are Made)》。 5. 幫助家長討論危險 家長應該要知道保險套並不能降低懷孕或感染HIV 病毒的危險性,保險套也不能或僅能有限地防範三大常見的性病(因為細菌會透過整個生殖器區域的肌膚接觸而傳遞),大約有1/3 的青少年有感染過這三種性病:(1)人類乳突病毒(HPV),是引發子宮頸癌的主因;(2)披衣菌,是造成不孕因素當中成長最快的一項;(3)皰疹,會造成生殖器潰爛,並會透過生產過程傳染給新生兒,造成死亡或不可逆的腦損傷。 更重要的是,家長應該要和孩子談論在真實委身關係之外的性行為,所可能造成的情緒及精神上的後果。 6. 指出守身等候的好處 以下列出十項: • 等待能讓你的戀愛關係品質更好,你會花比較多的時間認識彼此。 7. 訂出規範:到什麼程度就是超過了? 關於避免性行為的言談,孩子早就聽過太多,但是到底界線在哪裡,倒是很少人提。在喬治.艾格(George Eage)的書《愛、約會與性(Love, Dating and Sex)》中提供了以下的準則:當男女雙方裡有一個人的手開始在對方身上遊走;你正在做些你絕對不會在某個尊敬的人面前做的行為;你正在刺激誘發生殖器官的感覺,有以上的行為,你就是超過界線了。 8. 提供過貞節生活的支援 想要幫助孩子等候守身的家長,應該要先以自己的性行為做好榜樣:限制觀看有性暗示或錯誤教導的電視節目、電影、網路及其他形式的媒體(並和孩子討論這些限制的理由);密切關注孩子們正在做些什麼,不必擔心會顯得「管太多」。 9. 建立對學校性教育課程的信任 每間學校都應該發送給家庭一份學校性教育課程的內容複本,並附上以下訊息:「你是孩子最重要的性教育者,我們鼓勵你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以及對孩子的期待,來修正或補充此份教材。」 10. 提供課程給家長及孩子 11. 採行以品格為基礎的性教育課程 最後,如果學校真的想要支援父母協助孩子發展品格、避免過早的性行為、預備自己成為好的婚姻伴侶,以及將來能夠教導下一代守貞,應該要選擇能達到這些目標、以品格為基礎的性教育課程。
|
|